来源:中国应急管理
据统计,绝大多数生产安全事故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
通常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员工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违章作业;
二是技术水平、身体状况等不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员上岗作业;
三是对习惯性违章操作不以为然,对隐患的存在抱有侥幸心理;
四是员工不正确佩戴个人安全防护用品,甚至不使用。尤其是节后复工,作业过程中,员工容易发生分散注意力的行为,如酒后作业、带病作业、疲劳作业、带情绪作业等,极易引发事故。
因此,要特别注意以下员工的9大不安全行为:
1.忽视安全警告,违章操作。如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移动机器;开动、关停、移动机器时未给信号、开关未锁紧,造成意外移动、通电或漏电等。忘记关闭设备,忽视警告标记、警告信号、操作错误(如按钮、阀门、扳手、把柄等的误操作),奔跑作业,易燃易爆场合使用明火等。
2.未佩戴劳动保护用品。安全意识放松,麻痹大意,盲目自信,在必须佩戴劳保用品才能作业的环节,未佩戴劳保用品就上岗操作。
3.着装不安全。如在有旋转零件的设备旁作业时,穿着的服装过于肥大,操纵带有旋转部件的设备时戴有手套等。
4.用手代替工具操作。如用手代替工具清除切屑,不用夹具固定而用手直接拿工件进行机加工。
5.物品存放不当。如电动工具、石膏板等不按类别存放或未存放在指定位置、场所。
6.使用不安全设备。临时使用不牢固的设施,使用无安全装置的设备。
7.冒险进入危险场所。如未经安全管理人员允许就擅自进入有警示危险信号及警示牌的危险区域。春节复工上班后,员工可能冒险进入有限空间,接近漏料处无安全防护设施,采伐、集材、运材、装车时未远离危险区,未经安全监察人员允许进入油灌或井中,未“敲帮问顶”盲目作业等。
8.人为造成安全装置失效。如擅自拆除、调整安全装置,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9.攀、坐处于不安全位置。如攀、坐在平台护栏、机动车上以及吊车吊钩等高处、可移动部位等;在起吊物、危险悬挂物下方作业、停留、休息,上下立体交叉作业时无安全设施和安全措施;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调整、焊接、清扫等。
管理人员:这3件事一定要做到!
企业安全管理人员除了要多到现场了解设备设施运行情况和现场管理,还要重点观察员工情绪与行为。
1.开展返岗安全教育培训。
对新入厂员工和转岗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对返回原岗位工作的员工进行一次安全知识再教育再培训,唤醒员工安全生产意识,提高操作技能,让员工心理从放假过渡到工作。
严格审核特种作业人员资格,确保持证上岗,对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岗位安全教育。针对员工可能出现的“假期综合征”带来的风险,要加以预防和控制,减少因人为操作失误引发的生产安全事故。
2.开展一次安全专题班前会。
班组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本单元,是安全管理的“前沿阵地”,抓好班组安全建设至关重要。各单位要组织、指导和督促生产班组开展一次安全专题班前会,班组长带领班组成员作出安全承诺,开展交心谈话,了解节后大家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一起分析工作中面临的风险,相互提醒,自觉做到“四不伤害”。
3.检查员工工作状态,及时纠正不安全行为。
各企业管理人员在到现场检查设备设施安全运行情况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员工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佩戴和使用情况检查、监督,并与员工加强沟通、交流情感,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状况。
企业进行线路检修、清洁卫生时要督促员工注意加强安全防护。清洗化粪池、污水池、罐体等有限空间要严格执行有限空间有关规定;特别是禁止违规使用天那水、白电油等易燃易爆有机溶剂擦洗地板、清洁机器,避免引起火灾事故,如必需使用,须经过审批,并严格做好防护措施。
作业人员:必须做到这5条!
员工自己还需主动调整自己的状态,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1.保证八小时睡眠,精神足。睡眠时间要保证在7~8个小时左右。
2.调整生物钟进入工作状态。调整好生物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运动。慢跑或者做一些简单的健身有助于舒缓精神紧张和兴奋,重新集中注意力,面对即将投入的工作。
3.多喝水, 多吃蔬菜,粗粮,保证营养均衡。减少精制米、面、糖果、糕点的摄入,以防摄入热量过多。多喝开水可以加快胃肠道的新陈代谢。茶可以清除胃肠道的油腻,使胃肠道尽快恢复到正常水平。
4.尽量少讨论节日往事,免得工作分心。
5.不要参加引起情绪高度兴奋的活动。应静静地梳理一当天应该做的工作,以免一上班就陷入应接不暇的忙乱之中。可购买一些办公服装或者办公用品,找回工作的感觉。上班的头两天,自己的工作安排应比平时稍紧一些,尽早进入工作状态。
下一篇:森林防火安全知识